“頭發剃掉,清爽得來!”日前,洲泉鎮合興村的90歲老人王學年,笑瞇瞇地坐在屋外曬太陽。腿腳不便的他,剛剛在家門口理了發,心情格外好。緊接著,他還量了血壓、修剪了指甲、洗了把臉,順便泡了腳。這些事兒不用王爺爺自己動手,都由護理員周汝英幫忙完成。
今年4月以來,得益于市民政局和市慈善總會共同發起的“桐鄉市中(輕)度失能居家老人上門護理服務陽光行動”,類似這樣的上門護理,已輻射至桐鄉各鎮(街道)60周歲以上重度、中度、輕度失能老人,成為2020年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社會福利設施提升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加劇,失能老人專業護理服務急需擴面
一手抓長期護理險保障力度,確保重度失能老人全履蓋;一手抓項目運作,補齊中、輕度失能老人居家護理缺口。“雙輪驅動”下,全市失能老人養老困難逐步得到緩解。桐鄉也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居家失能老人上門護理基本全覆蓋。
據統計,桐鄉市現有戶籍人口70.48萬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18.3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6.04%,遠高于全國的17.9%,高于浙江省的22.4%。其中有很多老人屬于中(輕)度失能狀態。
根據長期護理保險政策,重度失能老人可享受長護險服務,未涵蓋中度、輕度失能老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逐步顯現,我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數量正逐漸增多,失能老人專業護理服務急需擴面。”市民政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陳炳興告訴記者,要滿足現在多層次、全方位的失能老人護理需求,需要激發社會活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護理員周汝英所在的桐鄉市愛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是經專業比對和考量后,參與到陽光行動中來的社會工作機構。
“護理前,我們要掌握每個老人的病情和喜好,了解他們的家庭和生活近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點單式服務。護理后要做好詳細記錄形成臺賬,動態觀察老人的康復狀態。”該中心負責人張媛媛介紹。
為延伸服務觸角,愛家社工在全市建立了8個工作站點,共有管理級專職社工17人,鎮(街道)護理服務人員48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團隊中,35歲以下年輕人占40%,既有放棄了空姐夢想的空乘專業畢業生,也有致力于養老產業的大學生。
“今年年底前,我們計劃將專職管理級社工增加到30人,護理和服務人員70人,持續擴大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隊伍。”張媛媛說。
服務項目可“點單”,“互聯網+”破解護理不到位難題
上門護理,失能老人可“點單”。根據陽光行動制定的服務項目目錄,共有包括頭面部清潔、手足部清潔、協助進食等在內的23項詳細服務項目,可由老人根據護理需求自行選擇。
為保質保量地為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服務,除了定期邀請醫師、護士和康復師對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培訓外,該中心還將“互聯網+”融入其中,搭建智慧養老信息化平臺。
“15:19,曹美金正在服務中……”平臺上,不僅實時更新服務動態,還會自動跟進護理員的工作動向,一旦實際定位與服務對象住所不符,系統就會自動提示管理員進行核實。而正在上班的子女,也可以通過“桐鄉民政”微信公眾號的愛家信息臺,掌握了解老人的護理情況,并給予評價。
“服務時長已足夠。”在王學年家,1個小時后,當周汝英忙完一系列護理項目,點開智慧養老APP,系統自動發出了這樣的語音提示。根據陽光行動要求,符合服務條件的中度失能居家老年人,平均每人每月可免費享受不少于1次的居家護理服務(根據老人失能狀況,適當調整其服務頻次),每次服務時間不少于60分鐘。
通過智慧化管理,每一個服務對象,都做到了有照片、有定位、有時間、有評價、有核查、有反饋、可統計、可溯源。
市民政局還委托第三方開展滿意度調查,對滿意率在80%以下的服務機構,取消下一年度服務資格,并扣除總資金的20%。目前抽查情況反饋理想,滿意率高,不少老人家屬還給護理人員送去了錦旗和感謝信,并希望這項民生工程能夠持續開展下去。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有1239名中(輕)度失能老人接受了陽光服務,服務量達5000多人次。
我市通過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有效緩解了護理服務、日間照料過程中遇到的失能老人“無人護理、無法護理、護理不到位”痛點難點問題,養老服務實現快速高效精準發展。
新聞鏈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