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完餐只需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刷臉完成電子支付。日前,洞頭區“e養食堂”智慧系統正式上線,年輕人習以為常的“刷臉”支付出現在老年食堂。這是我市聚焦老年人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切實破解老年人“智能技術使用難”的生動案例。
記者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了解到,隨著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數字鴻溝”一時間成為熱詞。為老年人打破智能技術使用上的“數字鴻溝”,我市有一攬子積極探索:科學布局養老服務設施,打造全市域15分鐘養老服務圈,深入探索“智慧養老”,努力滿足老年人在機構、在村社、在家享受養老服務的不同愿望。全市各地紛紛亮出新舉措,通過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的便利化服務。
聚焦便民代辦,鹿城對提出線上申請辦理業務的老年人,主動電話聯系,并通過微信視頻、市民卡等方式協助辦理,逐步指導流程,實現“零跑辦”。泰順創建“背包警務”“電力背包客”“背包銀行”為一體的黨建聯盟,為居住偏遠、有特殊需求的群體提供個性化“背包”服務。
聚焦技術升級,瑞安開通“刷臉”就醫服務,老年患者可以憑“刷臉認證”進行掛號、就診、付費,改革后,實名制就診率提高到96.98%。龍灣也在智慧養老上發力,探索開發專門的APP,非接觸式收集老年人動態管理數據和一鍵查找“關愛地圖”,上門免費安裝居家老人智能設備。
聚焦貼心服務,平陽通過智慧監測,實現動態康養。以該縣萬全鎮養老中心為例,配備專業老人健康監測設備,針對老年人慢性病和需康復性疾病進行日常監測,輔之以康復輔助器和康復護理服務。文成針對當地部分只懂方言的特殊群體,設立了方言服務臺,如文成縣公安局每天確保一名精通本地方言的工作人員接待群眾辦事。
據介紹,下步,我市將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200張床位以上公辦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力度,確保2022年前實現全覆蓋。同時,聚焦養老服務需求,嫁接“浙里養”智慧服務平臺,深入探索人臉識別、遠程醫療、視頻監控等智能場景應用,滿足老人多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