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匯區羅秀新村112號的“鄰里匯”,在創建之初曾經遇到社區居民的反對,而如今這個嵌入式養老的“鄰里匯”卻成了社區居民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據了解,徐匯區羅秀新村的“鄰里匯”,總面積1741.8平方米。服務內容涵蓋生態科普、為老服務、醫療健康、文體活動、生活服務、志愿服務、親子服務等。目前,長橋有32個居民區鄰里小會以及10個樓道和家庭中的鄰里小小會,從而將15分鐘生活圈縮短為5分鐘,為嵌入式養老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務。
從多家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鄰里匯”或長者照護中心等“嵌入式”的社區養老機構,確實是一種適度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可以讓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還維系了老人們原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
社區養老是今年度上海市政府的重要實施項目。對社區治理創新,更重要的是“老小舊遠”如何以民為本,切實把涉及民生福祉的實施項目搞好。“鄰里匯”、日間照護中心等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其實就是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輻射周邊3公里范圍以內,在這里養老的老人們與家人僅相隔一碗湯的距離,讓老人沒有離開家的感覺,而且中心活動還會與社區活動進行互動,豐富老人們的生活。
筆者以為,面對如今上海的深度老齡化、尤其是上海社區里“高齡純老”和“獨居現象”十分突出的情狀,在當下與未來,上海還要建設更多像徐匯區羅秀新村“鄰里匯”那樣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來為社區老人服務。這些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依靠專業化的服務設施,建立和不斷完善著綜合設置的養老服務項目,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智慧養老”的信息化養老模式,依托互聯網、云技術,推行“線上+線下”、“因地制宜”、“變被動為主動”、“鄰里守望”等智能養老的新模式,進而從“健康管理、緊急救援、醫療康復、生活服務、機構養老等方面,不斷整合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資源,從而為更多的社區老人提供快捷、安全、方便、優質的服務,真正實現讓社區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社區老人有品質、有溫度、有尊嚴地養老。
如何為我們的父母養老?如何為將來的自己養老?是擺在每個人面前不能回避的問題。老人在家門口安度晚年,而子女工作盡孝兩不誤,這種“一碗湯的距離”的美好景象,仿佛溫情脈脈的度量,寄寓著社區居民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本能需求:便利、可及,出行成本趨近于零。如今,作為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之外的補充和整合的嵌入式養老,正在逐步地走進我們的生活。這不僅是值得社區老年人期盼和為之高興的好事,也是值得讓社區乃至社會上各個年齡層的人們所樂見、為之點贊的好事。